万万没有想到,地摊也有春天。
这些天,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处处流传着地摊的美名。
放水养鱼,水大才能鱼大,这是好事。回归常识,回归人道,回归生活。
白岩松不喜欢“摆地摊”这个词。他说:
“我们应该用更前瞻的思维,不是说要应急就摆地摊吧。我不喜欢‘摆地摊’这个词,而应变成室外经营和有序占道经营, 尤其是激活夜经济方面。”
虽然摆地摊的还是会继续喜欢白岩松,但他这番话真有点矫情。
摆地摊掉价,有序占道经营就高大上了?高大上能当饭吃吗?
这个时代,最缺的不是各种高大上能唬人的新词、大词,而是对普罗大众日常需求的尊重与体察。
我们被新名词伤害的还少吗?忽悠不叫忽悠,叫互联网思维;骗人不叫骗人,叫区块链;压榨劳工不叫压榨劳工,叫弹性工作制;工资3千不叫3千,叫3k-20k。
如果修改名词就能帮我们度过现实中的难关,那么义和团早就通过念咒战胜洋人了。
摆地摊的人,不求写出多么华丽的PPT,也不打算去骗投资人的钱,或者去割谁的韭菜。他们只是希望想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守护自己的一片天空。
摆摊所得,赡养老人,抚育孩子,还有结余,改善改善自己的生活。仅此而已。
这不崇高,也不伟大,但是自食其力、真实可敬。
摆地摊的人,不需要美化,不需要拔高,甚至不需要过度的关注。他们最需要的是不被打扰。
春风不说话,桃李满山开。
所以我看到最近有些媒体关于摆地摊的报道,特别难以认同。
一会说,成都90后女子业余摆地摊日卖4千,入手奥迪。
一会说,济南有个小哥摆地摊每天营业额4万多块。
一会说,有大排档业主每天收入3万多元。
……
我倒不是怀疑这些摆摊造富神话都是虚假的,行行出状元嘛。问题是,这些每天收入三四万的,在地摊界到底占多大比例呢?有多大的代表性呢?
如果这些只是凤毛麟角,大力宣传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只追求财富效应,不如直接去彩票站找选题。可是这又违背了鼓励劳动致富的初衷。
地摊再好,只是经济汪洋大海中的一个小港湾。这个港湾不可或缺,因为它是无数家庭赖以为生的“渔场”。
但是地摊也经不起捧杀。
地摊在本质上属于“穷人生意”。有人将穷人称为“天生的企业家”,因为在全世界范围内,穷人都会随时随地利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做点小生意。
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与埃斯特·迪弗洛发现,“关于穷人创业精神的故事不在少数。在我们针对18个国家的调查数据中,城市地区50%极度贫穷的人都从事着非农业生意。”
但是同样在这本书中,作者们发现,“穷人企业”有个普遍特点:很难挣到很多钱。也就是说,小摊小贩养家糊口勉强可以,但是要想挣大钱难比登天。
这很残酷,却很现实。原因何在呢?
这就需要了解一些经济学的基本常识了。穷人生意最开始的边际收益很高,但是如果你想把生意做大,投资越多,边际收益越低,所以总体收益很低。
简单来说,穷人生意的天花板很低,一抬头就碰到了。
而且穷人即使偶尔遇到扩大规模的机会,也会面临借不到钱的困境。
两位作者忍不住感慨:“真的有10亿穷人企业家吗?……或者,这只是因我们对于’企业家’一词的模糊而产生的幻想?其实,的确有超过10亿人在经营着自己的农场或公司,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这样做是因为别无选择。他们只是想生存下去,因为他们没有才华、技能或是任何必要的风险承受能力。”
书里还有一段非常扎心的话:
“在对全球穷人展开的调查中,我们问了一个问题:你对自己孩子的期望是什么?结果令人震惊。无论我们在哪儿提出这个问题,穷人最常见的梦想就是,他们的孩子能够成为政府职员。”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捍卫摆地摊者的生存权利,是媒体应该做的正经事。但是任何一家负责任的媒体,都不应该将摆地摊这件事浪漫化,因为这是对每一位底层人民的恶意消费。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