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我在知乎上看到了这个问题。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我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出来,希望对一些朋友受用:
1. 09 年大一暑假,我在非洲加纳 2 个月,获得了人生观的重生,让我可以看开一切。用积极的心态对待一切,就像桌上一个瓶子里半瓶水,从此我看问题的角度是“瓶子里还有半瓶水”,而不是“瓶子里只剩半瓶水”。 我建议尝试换个环境,出去旅游或者支教,在这个过程中,用心的重新找到自己。
2. 我们在迷茫和低谷的时候,自信心也在最低谷。尽量寻找一个经历或一件事情,让你重新找回自信,同时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instead of making my life perfect, i want to make it interesting; i want my life to be an adventure." – drew houston, CEO of Dropbox) 人在有自信的时候做事的效率和产出与没有自信的时候,是两个不同的状态, 人在低谷的时候,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3. 不要把迷茫憋在心里,多和人交流;或者通过一些自救 self-help 书籍、网上的 support group, 一些治愈系的手机 app 找到有共鸣的网友,多多交流,互相帮助。当你找到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和他们聊天,听他们分享如何走出低谷;当我们知道,身边有人也曾经有一样的经历,并且走出来了,我们可以看到希望。
4. 我特别喜欢收集各种让我受到启发 inspirational quotes, 这一条条 quotes 让我更加勇敢的面对每一天(如下图截屏)
下面是我的故事:
2009 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读的大一的我,因为从高中的佼佼者到大学过渡的不适应,参加社团选举挫折连连,写作课教授把我多年报纸专栏积攒的对写作的信心完全清零,以及选课的失误,让我得了“后悔症”和轻度抑郁。
在外界看来,普林斯顿是世界数一数二的顶级学府,但是身在象牙塔内的我有段时间完全黑暗。 有两个月,我一躺下,脑子就有个转轮不停转动。原来毅力非凡的我,每天早上爬不起床,甚至有了退学的念头。 我妈告诉我,我可能有轻微的抑郁情绪,着急地飞到美国来看我。幸亏当时我身边还有位大姐姐,每周来开导我,带我参加活动,每周发给我一些调节情绪的歌听。
“祸不单行”: 暑假前两周,原本申请到去墨西哥学西班牙语,却因为猪流感,项目在期末考前一周取消计划。美国的暑假有 3 个月,我该怎么办? 顶着巨大的期末备考压力,在自己身心处在亚健康的时候,我申请了好几个项目,其中一个是去加纳学环境工程和做义工。5 月底申请一个 2 月份就报满的项目,我被告知录取可能性在万分之一。 对方让我等待 wait list,看有没有人临时退出。在这样的高压下,我煎熬过大一的期末考试,把自己关在图书管理,天天准备考试和论文。最后,在期末考试结束前一天,加纳项目出现了转机,一位同学的父母临时决定不让她去非洲。我争取到了去加纳的机会,同时抗压能力得到了锻炼。
09 年,大一暑假我在西非的加纳度过了我人生“重生“的 2 个月。那是奥巴马入职后访问的第一个非洲国家,也是非洲第一个民主国家。 加纳人特别喜欢中国人,经常告诉我“这些产品来自中国”。 我在加纳也见到了很多中国的建筑工人。
那个暑假,非洲友人脸上灿烂的阳光,他们乐观积极的态度都不断感染我。 加纳农村没有热水,没有平路,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视看,但是加纳当地人,手舞足蹈,享受生活。
下面摘自我发表在《Daily Princetonian》一篇文章: Letters to the Editor: Feb. 3, 2010
“Growing up, I took many things for granted: smooth roads, bright classrooms and hot showers. For my students, electricity and clean water are something to wish for.”
我不禁问自己"为什么自己整天愁眉苦脸,担心如此之多?”做人要豁达一些,珍惜我们眼前有的,而不是担忧我们不能控制的,或者已经失去的。 其实,我大一失去的是自信心,人最脆弱的时候是当自己曾经引以为荣的地方被完全否认。
09年暑假从非洲回到北京后,被一个神奇的 Skype 电话拉入了一个小的创业团队做 TEDxPedition,那个暑假我们 3 周内完成了从北京到西安、长沙、重庆、香港和上海的全国绿色行,加上 5 个会议的安排。
这次的锻炼让我重新找回自信,意识到原来自己可以独当一面,把“不可能”做成可能。大二回到普林斯顿后,我组织了很多大型的国际会议;同时,也对自己的要求不那么“苛刻”,不再是之前的完美主义者。 另外,我一直记得我的好朋友 murong 看到我大一每天埋头苦干,消瘦了 15 斤; 她告诉我“study smart, not study hard."这句话在我大学生活中,一直伴随着我。有时候,我对着一个 problem set 做了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可能会钻进“牛角尖”,但是如果有一个 study group,和同学沟通讨论,会更有效的学习。
我心里很清楚: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非洲获得重生。我的故事并不是直接回答题主创业失败的情况,但是我希望通过分享我从抑郁中走出来的经历,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也考虑互联网论坛 support group, 或者治愈系 APP 找到有类似经历的“过来人”,听听他们的故事、和他们聊聊自己的情况,帮我们走出人生低谷。
作者:郑辰雨
顶: 4踩: 0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