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从油漆厂到邮政广告公司
1991年,我从北京大学政治学专业毕业,那时候计划经济国家包分配的政策刚刚被打破,我本来看中了一个工作机会,但是等了很久那边才回复说不行。
我们系有一个老师很热心地帮我联系了她的一个朋友,在北京红狮涂料公司,就是北京油漆厂,推荐我过去,所以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车间生产油漆。
我们班有一个叫季成的同学,他现在创立了卡拉丁汽车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专门提供汽车上门保养服务,但当时,他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百货大楼卖裤子。
我们班很多同学刚毕业那会儿,都做的是这样的工作,怎么讲呢,就是有点迷茫吧。
我一直以来的志向是从政,到了油漆厂,我不知道我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样。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对我们这一代学生来说,命运又发生了一次改变。
整个社会的经济突然活跃起来,带来了广告业的繁荣,我应聘去了中国邮政广告公司,就是当时邮电部成立的一家公司,这次应聘改变了我的一生。
我也在那遇到了我现在的爱人,高志宏,她1992年从北大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北京邮局工作,随后就去了这家公司。
我们公司当时卖几样东西,一是户外广告牌,二是印有广告的故宫门票和天安门门票,我们拿去向企业推销。三是带抽奖功能的明信片,每年春节通过邮政系统寄出,在全国都特别受欢迎。
公司还做过一个开创性的项目,邮政报,在北京大街小巷通过邮政系统免费赠送,第一期就印了60万份,主要是为了登广告。
-02-书店开起来了
那时候想学广告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广告的书籍并不多,还特别不好找,所以我就想,能不能做一家专门卖广告书的专业书店呢?这样不仅能卖书,还能聚拢广告业的从业者,在此基础上还能搞培训。
开办一个公司的费用是20万,我那时候一个月工资就几百块钱,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的。
我写了一份计划书给经理,经理对这个想法也非常支持。后来邮政广告公司的老总发动内部员工集资,我拿着大家集资的20万去创办了北京广告人书店。
那是1995年,我27岁。
除了解决资金问题,公司还帮我找到一个房子,在北京宣武门达智桥胡同里一个不到20平米的小店。那年1月18号,我带着两个小姑娘,静悄悄地把书店就开了起来。
头几个月,没什么顾客,咋办?
我就用最笨的方法,背着小布包,跑到各种广告会议的门口去发传单。我还翻遍了电话黄页和报纸的招聘广告,把广告公司都找出来,然后一个一个地寄信过去,推荐自己的广告书店。
渐渐地,广告从业者们知道了北京广告人书店,顾客有了,但又出现了货源的问题。
那时候港台和国外有很多优质的广告书籍和杂志,虽然价格比较高,一本书能到一百块钱左右,但因为畅销,拿到大陆可以以翻一倍的价格卖出。
所以1995年下半年,我主要在找境外货源,最多的时候,曾经一次从台湾运来一集装箱的书。当时书店将近2/3的营业额都是靠境外图书和境外杂志赚的。
第一年下来,不赚不亏,但到1996年就变得特别挣钱了,我们三个人实现了160万的营业额,纯利近20万。
-03-如果没做出版,书店可能撑不了那么久
我开始规划做出版,我要编一套符合中国情况的,适合广告公司培训用的书,我遍请国内当时广告业最有名的人,他们都答应了。
做这套书的预算是五十到六十万,但我当时没钱,愣是借款借了60万,而且是从好多人手里借出来的。那时候经济活跃以后,资金都不够,借钱是极难的。
我向他们承诺的年利息是18%-20%,可想而知,这个压力有多大。
整个这一年,我都是在失眠中度过的。睡着以后,在凌晨1点到3点,我会像大猩猩一样锤胸,把自己锤醒。
我的爱人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这九本书从列提纲到请人写,编辑,三审三校,封面创意,全都是我们俩一起做出来的。
1997年1月,我们陆陆续续地把九本书做出来。碰巧赶上全国各院校蜂拥而至一般地开设广告专业,他们觉得市面上的教材没那么实用,纷纷来选我这套书当教材,成批地订。
我的目标本来是当广告公司培训校长,结果90%以上的书当了大学广告专业教材。
书店和出版都做成功了,我给以前集资的老同事们分了红,把股权买回到自己手里,给书店改名叫龙之媒广告书店。
为了方便全国各地的广告从业者购书,我在全国七个主要城市开了七家分店,成本飙升。回过头算下来,其实书店零售一直是赔钱的,公司是靠出版才得以运转下来。
这样维持了几年,互联网购物开始在中国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习惯于网络购书,书店变得越来越冷清。
我从2007年开始,陆陆续续关店,最后的北京店在是2013年12月底关掉的,龙之媒书店我做了整整19年。
-04-第二次创业,快书包
在最后一家书店关门前,我就已经有了第二次创业的想法。我想做一个别人没有做过的,有资本性的电子商务,我要融资,希望能挣大钱。我给这次的创业项目起了个名字,快书包。
我当时定了个小目标,5000万,我以前做事情完全没有想钱,但这件事我从一开始就想挣钱。
和大家讨论的时候,我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就是我们能不能做快速配送,类似于「网上711」这样的概念,一小时送货。
我们把北京分成几个片区,一个片区一个仓库,分仓就必须品种少,品种少也符合便利店跟超市的区别。
一小时配送这个概念在当时确实太新了,在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圈中都备受关注。
我们的迅速出名,还借助了微博这个工具。我这个项目是2010年5月创立的,而那时微博刚出现半年,大家压根儿还没想到它可以变成一个公众传播工具,我就已经用微博做营销了。
微博当时请我去全国几十个城市做演讲,给企业主们讲我是如何用微博来做营销的。借助微博扬名之后,大量的采访随之而来,包括七八十家财经媒体。
关于我的报道铺天盖地,所以那时候好多基金来找我投资。
谈的过程相当漫长,因为这个事太新了,大家都拿不准。
我卖了一套郊区的房子,拿了100万,加上我一个同学投了200万,我起步的时候就300万。钱不经花,到2011年底300万就没了,好在我有一些有钱的同学,我跟他借了150万给大家发工资。
一直到2013年初,我才拿到来自微博基金投资的1000多万。
快书包其实一直业务不好,那时候还是PC下单,手机下单的兴起是2013年智能手机普及以后的事情,而我做的又恰好需要随时的定位,说好听点就是——做得太早了。
每个月都亏钱,订单少,收入抵不上人员开支。那时候运营团队二三十人,配送员有七八十人,加起来大概一百人。
京东、腾讯、美团等好几家公司都来谈过收购,但我的规模不符合他们的预期,我没能借助投资的力量迅速把业务做上去,所以这个还是我的能力出了问题。
回过头来总结,我们是有机会的。智能手机刚兴起的时候,我有很清醒的认识,应该走手机这条路。
我当时在公司提出了三化,手机化、游戏化和社群化,但我只是让原有的团队去操作,他们的经验却是基于PC的。所以半年多过去,大好的时机就这样错失了。
-05-解散
2014年初,我们已经落后,也没钱了。
我就想,赔钱赔到多少要收手,我不希望这件事把公司弄垮,把家庭弄垮。测算下来,不影响日常生活的情况下是赔600万,最后的结局是赔了500多万。
恰好前些年我参与投资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正好在2014年底卖掉了,我就用拿到的200万现金解散了团队。
我当时首先保证了配送团队的遣散金,他们本来挣的就少,而且我们订单平均半个小时到达,都离不开他们的辛苦,这时候不给钱,太说不过去了。
我很对不起核心团队中的一些骨干,因为骨干没拿到我的补偿金。最后我们夫妻俩身无分文地回家,账上一分钱存款都没有。
-06-是我局限了我
我想总结一下自己失败的三条原因,
第一就是我的用人能力有问题,这包括该裁人的时候下不去手。
第二,商业敏感度不够。比如说,当时我们有很好的机会可以转型成专门做配送,美团外卖从2014年才开始,我们是有机会的。
我一心想做电子商务公司,不想转型成一家配送公司,这是我个人非常失败的一个执念。
第三,名称出了问题,定位也出了问题。「快书包」这三个字制约了我,直到解散,还有很多人以为我是卖书的。
经常有人说,「唉呀,你就是做早了,要是时机踩得准,你也成了。」
我倒不太同意这个说法,我反而觉得,小公司只有超前,才有可能成功。
快书包没成,真不是因为大环境没到,是人的局限。
我的商人性不够,还是带着书生气。我不适合做这种大商业项目,就算现在再给我这样的机会,我也成不了。
来源:故事FM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