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身边讲选择大于努力的人越来越多,有同事,有领导,也有成功人士。
讲选择大于努力的人有其一套完整的案例,有其一套完整的理论,听上去是无懈可击的。
有的人甚至是讲述着自己的案例,这看上去就更有说服力了。
诸如我在阿里待了七八年,甚至是十年,我在百度、腾讯待了七八年,甚至是十年,实现了财务自由。
最终结果是财务自由,果然是选择大于努力。
职场上也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身边人用真实的案例告诉你选择大于努力的道理。
因为选择大于努力,所以你要在公司里好好干,你要跟着我好好干?
这个逻辑通么?
当然不通,选择大于努力和要不要在这家公司好好干,要不要跟着领导好好干,有个毛关系啊,你怎么就知道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呢。
两者压根就不是因果关系。
一、什么是真正的选择,什么是包装出来的选择。
选择大于努力真的很重要,但是你不要太傻,凡是要懂得思考,尤其是独立思考。
古人有句话,一命二运三风水。
很多人会将命或者运当成选择来讲给你听,听的人感觉很有道理,但其实你听的那个案例根本就不是选择,那是命或是运。
很多人将其归结于选择大于努力是比较轻率的,对还处于奋斗阶段的人来说,是很残忍的。
不少人伴随着互联网浪潮,尤其是BAT的崛起快速的积累了财富。
早期加入BAT的人相信都得到了不少的回报,但其实在加入BAT的那一刻。
我相信大部分人是不存在选择一说的,其实就是刚好有这么一个公司,刚好有这么一个岗位,挺适合的自己干的,
而自己又是一个比较持续稳定的人,所以一干就是七八年甚至十年。
当然肯定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进阿里的时候是做了选择的。
比如当时恰好他还有一个网易的offer,还有一个盛大的offer,薪资甚至更高。
但阿里还刚刚起步,于是他对中国互联网做了一番预测,对当下的互联网公司做了预测,
觉得阿里更有前途,于是毅然决然的放弃了更好的offer,拿了阿里的offer,几年之后,阿里成功上市,自己也成功实现财务自由。
这样的人有没有呢,我相信肯定有,但绝不是大部分。
二、构成选择的四大要素
选择大于努力真的很重要,但为了避免误导大家,我将这句话重新解释一下,提炼一下构成选择的4个基础要素。
1、你必须努力
努力可以创造更多的选择机会,好的选择可以省百倍的力。
努力是一切的基础,千万不能够因为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而认为选择是成功的捷径,进而忽视了努力的作用。
2、你必须看清未来
你要记住,任何的选择都是基于未来的,你只有看清未来,才能够知道如何选择。
要想看清未来,你还需要看清过去。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大量的信息输入,大量的思考分析。
3、选择一定是痛苦的
什么叫做选择,一定是存在2条或者2条以上的道路,你才会存在选择,否则怎么会叫选择呢。
如果你走着走着就到达目的地了,那肯定是上天在眷顾你,你应该感谢上天,而不是感谢选择,
因为你根本就没有做出选择,有可能是你赶上了社会发展的大势,也有可能是你恰巧赶上某个机会。
那为什么说选择一定是痛苦的呢,既然是选择,肯定对所选的几条道路是没有明确结论的,选择其中任何一条道路,都有利有弊,有风险的。
如果你当下就能够看出某一条路明显要好于其他几条道路,那也不叫选择,那就是正常的决策而已。
4、对错只有未来知道
你要记住,任何的选择都是基于未来的。
因为选择本身就是面对未来的,如果你当下就知道结果,那就不能称之为选择。
所以说我比较讨厌很多同事甚至是领导经常和下属说选择大于努力,还经常拿蔡崇信的案例来说事情,
最终的结论是要好好的在这干,好好的跟着自己干,默认的情况下大家都把自己当成马云了。
选择很重要,但很多人会误将人生机遇当成选择来讲。
作为普通的奋斗一族,要学会分辨什么是真正的选择,什么是包装出来的选择,什么是人生机遇等等。
三、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这个时代里,随便选个方向,靠着死命的干,就想改天换命,已几乎不再可能。
而选对了风口,跟对了领导,猪都可能飞起来,至少能飞一阵子。
可问题是,你怎么知道自己跟对了领导,自己选对了风口了呢。
1、要主动作选择,不要被动选择
求职节目《非你莫属》上,曾有过一个天津的外企经理,40多岁了才选择离开单位。
虽然他过去的履历很厚实,外企中层领导的Title也曾带给他很高的工资和社会地位。
但在他因为公司裁员被迫站在非你莫属的舞台上时,他就已经丧失了议价的能力。
他被围坐一圈的BOSS团们各种评头论足,怀疑/否定/甚至批评,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如果在这家外企工作的数十年间,他能够主动尝试作出不一样的选择,大概都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上是什么身价,
可以跳槽去什么样的行业/什么样的公司/什么样的岗位,而不至于最后如此狼狈。
有选择的时候,要勇于做出选择;
没有选择的时候,也要做好为自己创造选择的准备。永远要把选择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交给他人。
2、选择的时候,合适的时机最重要
1991年,在同事们还在拼命考职称的时候,马云就已经选择创立了一家海博翻译社。
但一直到1999年,马云才算真正辞去公职,走出最关键的一步。
无论是俞敏洪先利用业余时间在外教英语,之后辞职创立新东方;还是雷军工作之余帮人写软件,然后辞职加入金山。
他们作出的选择看似突然,其实细究起来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这个世界的节奏就是如此,不会每一年机会都均等,一辈子虽长,关键就是那几个点。
什么机会都还没看见、什么条件都还不具备,就太早作出选择,可能会走弯路。
而太晚作出选择,可能已经年老体衰,无力改变既定的人生命运了。
但如果确实不知道什么时机最合适呢?
那就最好趁早作出选择,年轻既可以试错,纠偏的成本也很低。
毕竟,前面写了那么多牛人,他们人生的第一次辞职,几乎都是二十出头。
年轻才是作选择时最大的资本。
3、永远要给自己留下作不同选择的可能
现在的工作,就是要求对一个越来越小的领域,知道得越来越多。
相应的,人越来越像是流水线上的螺丝钉,也就越来越难以跳出既定的框架。
在这个时代,一定不要一条路走到黑。
几年前,做传统媒体的那些人,如果只会闷头编稿子,基本已经死了一批;只有那些眼睛向外,敢于尝试的人,才最终搭上了新媒体的快车。
马化腾在公司里做研发的同时,一直在和朋友做软件、炒股;俞敏洪白天上完课,晚上还要忙着去校外开小班。
八小时以内是为本职工作,八小时之外才是为自己工作。
最终来看,我们所有的选择只有真正契合自己的爱好,更贴近自己的核心价值,才会真正出现大的突破。
而发现自己真正价值的最好方式,大概就是在本职工作之外,永远给自己一些独立的空间和时间,去尝试不同的可能。
因为不敢尝试,不愿跳出舒适圈,而满足于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最后勉强在一家公司混日子,是对人生最大的辜负。
海子说:“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大家都曾经年轻一场,但总有人没有安于“就这样”。
4、大量的信息输入,独立思考
信息输入,独立思考是我认为最为关键的点。
很多事情都会有人讲给你听,比如如何做选择,如何做决定等等。
方法给你的是指导,这个很重要。但最主要的一个人的底层思维逻辑,底层思考。
在没有大量信息输入的情况下,你很难有想法。
最简单的来讲,如果你都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东西叫做汽车,那人家和你聊汽车的时候,你就无从下手,无从思考。
如何做选择,最终还是由一个人的底层思考来决定。
而不是别人给你讲几句选择大于努力,你就觉得跟着他干是一种好的选择,是一种通往成功的大道。
5、关注小趋势,不破不立
2018年12月31日晚,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在深圳开办第三次“时间的朋友”系列跨年演讲,重点介绍了他以为2019年将流行的新关键词—小趋势。
什么是小趋势?
2008年,马克佩恩在《小趋势-决定未来大变革的潜在力量》提出,
小趋势是占美国人口的1%的群体出现的、能改变个人生活,能改变企业命运的变化,他们决定了未来的大变革。
可见,在马克佩恩的定义中,小趋势是带来大变革的潜在力量。
在构成选择的4个要素中,我提到一点,必须要看清未来。
但在看清未来这个过程中,建议大家不要总想着大趋势,诸如5G的到来,你我能够抓住什么样的机会。
对于普通人来讲,机会往往是在小趋势当中,多研究未来的小趋势,一些小的趋势有可能会对小的行业产生影响,甚至是推倒重来。
这个时候你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或者说劣势,来考虑如何重新做这门生意,比如如何重新做一个小饭馆,如何重新做一个早餐店。
对未来机会的把我过程中,不要想的太大,太大的机会很少属于我们,从细节入手,找到属于我们的机会。
做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真正选择,祝福大家。
作者:八鱼先森 来源:八鱼电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