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发展最难摆脱的原罪,莫过于抄袭和山寨,即使当下也是如此。

早在3月15日,这一全民最关注打击假货和山寨货的日子,社交电商领域上演了啼笑皆非的一幕。顶着山寨“光环”的拼少少在其官微上发布了一则消息,称拼少少平台并未上线,也未对外开放后台,更不可能委托第三方进行抽检品控。

这是为了提醒公众不要被山寨的“拼少少”骗了。

一个是山寨产品,另一个是山寨的“山寨”,拼少少阴沟里翻船,着实富有戏剧性。想当初,拼少少大张旗鼓地蹭拼多多的热点而一举成名,但至今还未面世的APP却让自己的山寨品有了可乘之机。同行是冤家,同为山寨APP更是冤家。

山寨“斗”山寨

移动资讯市场上,腾讯今日头条激烈的头部竞争,吸引了外界大部分的目光,但主流之外的斗争也不遑多让。

谭思亮首创趣头条收徒机制及阅读赚金币的模式不是偶然,当年他在盛大负责管理广告业务时,盛大推出过一套推广员系统,平台提供20多款热门网游推广员,推广员在享受50%分红比例的基础上,每月还可以领取最高2000的保底工资。这种推广获益的思路,成了趣头条日后崛起的核心动力。

而紧随其后,复制网赚模式的资讯产品及模仿趣头条的山寨APP纷至沓来,如悦头条、惠头条、红包头条、东方头条、牛牛头条、蚂蚁头条、趣看天下、多多头条等等,他们也通过补贴抢占用户和市场,有的甚至与趣头条的产品设计别无二致。

山寨APP的涌现不仅加剧了资讯平台补贴烧钱的现状,而且平台天生的山寨基因也令他们陷入相互模仿和抄袭的生存窘境。

截至2018年4月,据官方发布的数据统计,惠头条的DAU已达百万级别。惠头条之所以能在山寨APP的重围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制定的“一元提现”新规则,大大降低了用户的提现门槛。而很快“一元提现”的模式也被很多同行争相模仿,如悦头条,在应用商店中,悦头条的Logo上可以清楚地看见“一元提现”的字样。

不过,如今的悦头条却深陷“一元缺货”的闹剧。

比之趣头条,拼多多引领的社交电商赛道中,实则催生出更多的山寨APP。根据去年10月的检测数据显示,被仿冒最多的购物App为手机淘宝,达1148个,其次是拼多多,仿冒数达639。打开华为苹果多家应用商店,也可以看到诸如品多多、平多多、厂多多、免多多、客多多等明显山寨拼多多的APP。

山寨APP的“内斗”江湖 移动互联网

其中,拼少少是个异类。拼少少隶属深圳虹新零售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大股东张静波持股60%,张勇持股40%。与其他山寨APP偷摸蹭流量、卖广告不同,拼少少高调喊话要做社交电商界的“天猫”。

按照其产品逻辑,拼多多假冒劣质产品泛滥,抓住的是对超低价商品极其敏感的用户群体,而下沉市场中还存在很多用户追求价格便宜、质量更有保证的产品。所以拼少少宣称走的是精品电商的路线。这一套逻辑也确实忽悠了不少人,据说,产品未上线,每天就以300个商家的速度在申请入驻或者进行咨询,令拼少少不堪其扰。

由此可见,山寨的江湖,山寨APP之间“斗智斗勇”,也同样切关生死存亡。

下沉市场的山寨“罪恶”

如果仔细看当前山寨APP的重灾区,如社交电商、移动资讯、移动游戏等,不难发现,山寨产品愈加降低的复制门槛,很大程度上是受两个要素的影响:一是,网赚模式的出现,激发了用户主动使用山寨APP的欲望;二是,下沉市场的用户群体,本身对互联网产品的认知不多,相应地,他们对山寨APP的防范之心也就不高。

所以说,当互联网公司纷纷掘金下沉市场、收割三四线用户红利,实则为山寨APP的泛滥提供了最佳的“助力”。

回顾山寨产品的发展历程,大致出现了三次高潮。

最开始兴起于国内游戏蓬勃发展的时代。业内流行一句话:天下游戏一大抄,无论是腾讯、网易还是其他游戏厂商,即使现在赚得盆满钵满,也始终无法摆脱抄袭的原罪。当时,一款游戏火爆后,立马便有大量的山寨游戏投放到市场中。如《捕鱼达人》,据粗略估计,类似《捕鱼大亨》、《捕鱼生活》、《捕鱼人生》等山寨游戏高达数百款。

直白地说,抄袭和山寨几乎覆盖了我国游戏产业野蛮生长的全部历程。

随着游戏大厂的日渐成熟和业内对自研游戏的看重,山寨潮流转移到工具类应用。据2016年猎豹全球智库联合appInsight发布的《全球App发展报告》显示,工具类App安装量远远高出其他类型App,是通讯类的1.7倍。与此同时,工具类App在活跃人数上也仅次于通讯类App。

移动互联网初期,手机应用的开发与制作一度成为创业者竞相追逐的风口,而工具类APP备受追捧,这似乎也决定了山寨APP的发展走向。

举个简单的例子,WiFi万能钥匙曾公布过一组数据,截至2017年3月,在各大应用市场上出现的山寨“WiFi万能钥匙”的应用高达1387款,显然比拼多多、趣头条的山寨产品还高了一个量级。

在这一过程中,山寨产品也发生了一些实质性变化。如果说山寨游戏多多少少受行业环境影响带着一丝无奈和被动,那APP时代的山寨产品则从简单的蹭热点,转变为恶意抄袭、谋取利润。其中掺杂了弹出广告、下载插件、盗取个人隐私信息、数据造假等隐患。

而后工具类APP式微,山寨软件也随着正版意识的增强而被用户抵制,但如今下沉市场的用户群体特性和网赚模式的渗透,再次给了山寨APP故态复萌的时机。更关键的是,山寨APP借助免费、赚钱、社交这三个要素,诱导用户主动下载和使用,一改原来强硬推广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山寨APP用户拉新的门槛。

是以,山寨APP在下沉市场更加如鱼得水。

互联网杀不死山寨

近几年来,从“复制到中国”转变为“从中国复制”,互联网创新成果向外输出,极大地提高了在全球市场上的商业自信,而这种现状也被认为是互联网摆脱山寨“基因”的最佳例证。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2013年Facebook上线发送最长60秒语音信息的功能,开始模仿微信;2015年7月,谷歌宣布从家政服务入手,进军O2O市场,而在半个月前,李彦宏已经注资百度糯米;2019年2月,亚马逊推出亚马逊Live,它以直播视频的形式介绍产品,观众可以直接通过视频购买。

虽然在O2O、直播、短视频等领域,美国科技巨头逐渐模仿国内已有的创新性玩法,但不可否认,当前这种模仿仍处于微创新范畴,他们所做的更多的是在原有的产品或平台上添加功能、完善体验。而相反,美团滴滴等国内新生巨头的商业模式依旧源于美国,继而才在本土化创新和竞争中崛起。

从另一个角度看,国内互联网复制或山寨之风最大的危害,就是企业竞争多是窝里斗,一旦走向海外市场,参与到全球市场的竞争将寸步难行。联想我国互联网企业的出海历程,大多也是如此。

举个例子,爱彼迎进入国内市场掀起了共享民宿的一阵热潮,途家、小猪短租等本土品牌随之诞生。他们在国内尚能和爱彼迎奋力一战,可放眼全球市场,与爱彼迎的差距一目了然。

当然,智能手机行业是为数不多的例外,本土品牌痛击苹果三星、席卷全球市场,直接改写了当初国内数千个山寨手机企业各自为阵、只能盘踞于中低端市场的行业状态,也由此变革了全球智能手机的市场格局。

互联网尚未摆脱山寨“基因”,不仅仅是行业主流竞争无法抹去过往的思维定势,最大的隐患在于市场对主流模式的抄袭或复制,甚至已经影响了业内竞争、用户利益以及下沉市场的挖掘价值。这种现状其实一直未在互联网创新前进的过程中被削弱。

拼少少不会是个例,尤其是在互联网公司争相抢夺下沉市场的背景下,山寨基因的产品或服务似乎天然适合用户下沉。

所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互联网的“去山寨化”依旧任重道远。

来源:歪道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或资源,均来自互联网分享。本站不参与制作或存储,内容仅用于互联网爱好者学习和研究,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站长处理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