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年薪从100万至1000万不等,每天开着好车从联洋仁恒河滨城出发,一路驶向陆家嘴最体面的写字楼,坐拥各种显赫光环,执掌数以亿计的人民币,他们是沪飘,YP眼中的“高富帅”,基民与之相爱相杀的基金经理。
正因为有着基金经理——这种行业金字塔般的榜样存在,年年高考填报志愿,经济、金融、都是大热门,而不是上述专业毕业的飘儿们只能扼腕叹息。但是,如果告诉你部分基金经理出道之前从事着与金融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工作,你是不是又看到了希望?
我不是励志故事的创造者,我只是搬运工,来!在干了这碗心灵“基”汤:
一、医生
基金经理听起来就像某种家养动物,要从育苗时期就一点一点按照程序走,才能变成最终想要培育的物种。所以从其他行业跑过来的野生动物,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能上岗投资,则注定是传奇。
在南方基金管理5只基金的杜冬松,入行前曾是曾天津272 医院外科主治医师,后任深圳健安医药市场部部长、中新药业成药分公司学术推广部部长,终于,在2002年他富有想象力地跨入了金融行业,于同年4月至 2008年8月,历任平安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医药行业首席研究员、行业部副总经理。随后,2008年9月他加盟了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现任研究部医药行业首席研究员和消费组组长。
其实,医生改行早已有之,首为鲁迅:弃医从文,次有郭沫若,弃医从文,今有毕淑敏,弃医从文,听起来都是很穷的职业,可即便是改行成为医药代表、开药店、卖器材,考公务员,还是和年薪百万离得很远,所以不得不佩服杜冬松的远见,在十多年前就选择勇敢跨界,最终收获颇丰。
二、记者
还停留在文科穷三代,记者毁一生的怨念中你真的就是卢瑟了。当然,这是因为很多当记者的人,不免被打上新闻民工的烙印,即便转行去了甲方,公关公司,生活还是只是勉强跨入中产阶级,为将来苦苦打拼。还好温拿从来都是解放思想,不拘一格寻找出路,就如下面这位前新华社记者转行成为百万富翁的故事,就给广大同行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旗帜:
国泰金鹿保本混合基金经理——邱晓华,1997年7月至 2000年3月在新华通讯社辽宁分社任记者,2000年4月至2001年10月,他跑到英国去留学,就读于英国巴斯大学管理学院。2001年10月至 2004年4月,邱晓华正式踏入金融圈,于北京首都国际投资管理公司任投资经理,后又在银河证券做了3年的投资经理,2007年加入国泰基金,一步步从研究员做起,硬是坐到了基金经理的位置。
现在的他,早已年薪百万,过上了优渥的生活。而他曾经的同行,在这寂静的夜里可能还在要不要收红包这一新闻界的终极难题中徘徊犹豫。
三、讲师
提起大学讲师,不少人想到的是清贫两个字。圈主记得七年前,北大副教授、《实话实说》前主持人阿忆在新浪博客中公布工资单,曾引起过社会极大的反响,博文里列出的4786元的工资收入,与北大的最高学府的名气简直无法匹配,令围观群众大跌眼镜:有这么多的知识储备,确没能换来体面的生活,真是可惜。
当时阿忆的博文叫《无脑人,请你给俺指条出路,让俺们都照着去走》,跪求大家帮他想个方法摆脱穷酸。虽然有名无钱他至今都好像没找到想要的出路,但圈主知道有一名上海财经大学的讲师,已经顺利告别清贫,一跃成为有钱又有名高净值人群。
1962年生的傅鹏博,现任兴全社会责任的基金经理。但在若干年前他却曾是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管理系的一名普通讲师,之后他从象牙塔走入了金融圈,先后任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企业融资部经理,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资产管理部负责人,研究所首席策略师,汇添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师,最后到了兴业全球当基金经理,目前百万年薪的收入足以藐视曾经当年院系所有领导。
总结来看,上述年薪百万的基金经理,出道之前都从事着与你我一样平凡的职业,但是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就是:抱持改变的勇气,特别是从自己熟悉的工作跃入完全陌生领域的勇气,这是普通大众中罕见的优点。一旦成功,此前的经历完全可以合并同类项了,谁还记得你曾是医生、记者、讲师,在我们心中你永远是年薪百万的成功人士,当然如果你搞老鼠仓了,当我没说。
文章来源:新10亿
相关阅读:
那些年入上百万的人是如何做到的?
年薪六十万,你还缺些什么?
顶: 6踩: 4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