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家路上,偶遇一个同事,刚好一起步行回家,路上聊了一些问题,激发了一些思考。
回去之后,抓紧时间进行了一些整理。主题比较杂,所以仅当做记录而已。也欢迎读到的朋友一起讨论。
一. 频繁的职业变化如何做个人的职业规划与沉淀
假设小A在公司短短2年不到,可是已经变化了4个工种,5个老大,这样的事情稀奇吗?至少据我了解,经常发生。频繁的换岗,有可能不是自己的选择,也不是因为能力的问题,而是战略调整,业务重组,业务线合并等等“不可抗力之因素”。
员工换工种,本来可以拓展横向的技能和经验,提升综合能力,但是频繁的变化,若不是出于主动,而是被动,却真的会被职业规划,个人能力沉淀形成障碍。尤其是工作的前两年,对我们更加重要,这期间不仅仅是要将吃饭用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强化升华,更重要的是要养成一套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习惯(做事的计划性,目标感,时间管理,责任感,以及问题思考及解决的思路方法等等)。大学的4年也许不能决定你毕业后去做什么,但是工作的前两年或许真的能够让你决定以后去做什么。所以随波逐流虽然轻松不用思考,但真的不是面对变化的最佳解决方案。基于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我的建议是尽量能够在被动变化前或者被动变化时,能够追求主动变化,但是要达到这一点,我们怎么做呢?要有职业规划吗?在变化中如何去做职业规划呢?
从实习的印刷公司平面设计、出版社的美术编辑,到工作后的网页设计,在线教学的动画设计、产品策划,进而到电子商务网站的交互设计,我真的没有刻意去做过职业规划。如果我基于大学专业去做职业规划,我或许是在印刷厂做设计?如果我基于工作后的网页设计去做规划,或许我就是朝着美术总监或项目经理去努力?我们会面临很多机遇,有时候机遇和职业规划没有关系,所以在任何计划中,都要保留一定的弹性和适应性。我们可以不规划职业,但是我们要为自己的成长负责,那就是隐含在各种职位中的专业技能、知识以及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思路等。
即使不做职业规划,我们也要花点时间审视下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想要做什么,然后知道自己的主题词并在变化中坚持学习这条主线的技能与知识。在我过去的职业变化中,用户、产品、设计、展现这是几个不变的关键词。这些会让我们自发去学习很多除本职工作外的很多知识与技能,如营销学,分析方法,管理学,设计,以及可视化思考等等。所以我也建议那些处在频繁的变化中的同学们,能够花点时间去想想自己感兴趣的或者认为自己将来应该做的事情的几个关键词,在平时的工作中和学习中,能够不放弃去丰满这些词汇,说不定有一天,你又会从支线合并到这个自己的主线中去。
二. 交互设计的价值
首先,我个人感觉交互设计就像英语一样,是一项技能,而不是一个工种。
所以争论交互设计这个职位是否合理是要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而言,有些可以让产品经理承担交互设计这个工作,有的则可以独立一个交互设计的部门,专门深挖,做深做透。
既然交互设计更像一项技能的话,那么其实可以应用到多个工种里。哪怕写一段文案,运用交互设计的思想,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你就更注重对方阅读的感受,站在他的理解的角度而不完全是自己的角度去组织语言。做产品规划,也不会完全站在公司利益和KPI的角度去设计各种功能,而是会考虑用户的目标,以及为了达成目标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的合理程度和便捷性。设计一件衣服,都会考虑到穿着的人是否方便,比如将传统旗袍的背后拉链改良到侧面,方便一个女人在没有人替她拉拉链时仍然可以穿旗袍,等等。
《全新思维》这本书中,作者认为将来有竞争优势的人,需要具备几项技能:
设计感
故事感
交响能力
共情能力
娱乐感
其中,设计感+共情能力(可以理解为同理心,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其实也是从事交互设计必需的。设计感自然不用多提,共情能力,之前panda辅导我们的时候,虽然木有用这么专业的词汇,但是他会经常说“灵魂附体”,让用户灵魂附体,是多么强大的共情能力。或许有的时侯,共情会被认为是自己yy,所以设计师们为了避免自己的灵魂压住了用户的灵魂,就有必要尽可能贴近用户感知需求,挖掘需求,或者通过数据去验证等等手段去证明灵魂附了体。
而故事感,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传达方式。当你有了强大的共情能力后,你是否能够传达清楚?可以画图,可以讲故事,可以写文字,可以演讲等等。而讲故事目前被证明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正是因为场景化,会让听众感受深受(提升听众的共情能力),使沟通事半功倍。
所以,从以上几点来讲,交互设计这项能力,有点像是将几种核心的技能进行了一个压缩和打包,从共情,到故事,到设计表现,输出,那么,是否其他工种也可以用得上这项能力呢?
三. 想学交互设计,如何着手
那么,既然交互设计是一项能力,我如何开始学呢?我的图形化能力一向很弱,我不会你们那么牛逼的软件,我也不懂什么理论,原则,甚至,我身边没有这样的人去带领我……怎么办?
现在我对这个老问题的心得是:当你没有这个交互设计的意识的时侯,工具、理论、原则、方法、指南、师傅……都是浮云(哦,我只所以没有用“没意义”三个字,是因为浮光掠影,还是能够有点意义的)。
首先是要有意识,这是最重要的。
举个例子。我经常收到邮件,请教我如何开始学交互设计。
有的邮件言简意赅,先讲自己的背景,再讲自己的目标,再讲自己遇到的问题和迷惑以及希望得到的指点,条理清晰,要点明确,让阅读的人,成本降低,回复起来,也比较轻松。
有的邮件,则洋洋洒洒写得像散文,虽然文采或许还不错,但是读完之后,发现,妈呀,我居然还需要回到高中,去总结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然后自己去提炼出几个问题,然后再写封回复——这样的邮件,谁愿意无私奉献?
有的邮件,则太过简单,上来就提问题,不交代任何上下文,明明是要请教,还需要被请教人回复一封邮件,问清楚背景——这样的邮件,或许发出来的时侯,自己也没有想清楚该如何回答。
通过阅读一个人的邮件,其实就很容易判断TA是否适合做交互。
而我之所以坚持写博客,原因自然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也正在于要锻炼自己以用户为中心的意识。写文章,在没有表情,没有声音,没有争辩,没有问题与答案的时候,还能够让一个完全不了解的人去了解这件事情,去学习一些东西,去对你的经历感同身受。那么,必须得整理思路,即使不得不增加篇幅,也要让逻辑清楚,或者用插图、比喻、讲故事的方法,去提升沟通效果。
你有没有意识到,你发的每一封邮件,都是一个交互设计产品吗?
学交互设计,先从提升自己的邮件和文章的易读性,想读性开始。
而判断一个人适合不适合做交互,先拉出来TA发过的邮件,通览下便可判断出几分。
当有了这种意识之后,或许还需要学很多东西,比如基本的理论——建立对话基础。比如基本的软件——让生存没有问题……有了意识和长时间的训练,使之根深蒂固,这些东西就锦上添花。没有意识,这些东西,则华而不实。
四. 你为什么还能坚持写长博客?我怎么就坚持不了?
这个问题近期不知道为什么,已经被好几个人问了。关于为什么写博客的答案,每个阶段都有不同。
比如在2008年4月份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写博客就是要自我表现》,当时我的博客名字叫做:天籁之心。
理由是,如果一个妇女常时间不出来见人社交,那么自然也可能不注重保养与穿衣打扮,久而久之就会变成黄脸婆,人的思想也一样,若不是讲出来给别人听,那么也不需要注重文采、逻辑、遣词用句,反正自己看得懂就好了嘛,对自己要求就很低,长时间了也会发现词语乏味,想表达也表达不出来了。所以那是我认为写博客就是让自己能够站在读者的角度上对自己严标准高要求,整理思想,促使自己进步。
在2009年的时候,我又写了一篇《博客第三次更名:Heidi格物志》,将自己的生活和专业性的探索试图分开,因为我已经体会到写长博客对我带来的在功利心之外的东西,它是一个很好的转化信息,整理信息的方法。当我对某件事情有了一些思考,我会先将它记录在笔记本上(每篇博客都是从笔记本开始的,参见《恋恋笔记本》),然后或者忘记了它,或者当有想法的时候,添加更多思考,直至酝酿成可以成体系的一篇博客文章。而写过的东西,我们印象会更加深刻,直至可以随手拈来,比单纯的阅读效果要好。
现在,在微博盛行,信息图形化,读图的年代,坚持写长博客,更让人不理解了,所以就有人问我,也有人讨方法,我也到了另一个该进行总结的阶段了,所以我将另外行文,好好格一个这个话题,包括如何写专业长博客。敬请期待。
[结束]
文章来源:Heidi格物志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