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天生对厂商的LOGO比较敏感,今早去围观阿里云峰会,发现他们又换LOGO了。
颜色上,从原来的黑色,变成了现在的阿里橙,似乎在宣告,阿里云从一个“独立品牌”,升格到“阿里巴巴的云”。
另外一个细微的变化,是LOGO中心的“细杠”变成了“粗杠”。不知道官方是如何诠释的,是指规模越来越壮大?还是技术内核更硬了?
这几年,云计算圈和IT圈很流行换LOGO,我们一起来复习下
LOGO的变化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是代表了战略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时代的开始。就像这场峰会的主题——“十年,再出发”
在上午的主论坛上,阿里云智能的新任掌门人“行癫”第一次亮相,发布了“四级火箭”。
听完癫总演讲,我摘录了这么几点,谈谈看法:
All in Cloud的时代已经到来,目前阿里巴巴经济体目前60%在云上,希望通过未来一两年的努力,实现100%运行在公共云。
:我注意到癫总把大家习惯的公有云,称为公共云,的确,Public Cloud解释为公共云更合理
达摩院已经有1100名员工。
:这个员工数字似乎是第一次公开披露,比我预计的多了不少
阿里云将聚焦新零售、新金融、数字政府。
:虽然我个人对新零售不怎么感冒,但这确实算是阿里巴巴的基因。数字政府领域,这些年确实能看出阿里云的努力,各地城市大脑建了不少。
而且,我注意到原太极股份高级副总裁许诗军,现已出任阿里云数字政府事业部总经理(今天在主论坛也有亮相)。
许诗军去年10月低调离职,看来是被阿里“挖”走了,而太极股份算得上是国内政府信息化领域的领军企业,阿里云这个“小”动作可谓对数字政府寄予了厚望。
提出“阿里云自己不做SaaS,让大家来做更好的SaaS”。
:虽然阿里云提出自己不做SaaS了,不知道同为阿里系的钉钉,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提出“被集成”,把阿里云变成合作伙伴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这个战略很耐人寻味,“被集成”并不是阿里第一次被提出,菊厂大概在16年初就提“被集成”的概念,后来菊厂的“被集成”进化为“平台+生态”,用了个更带感的词儿——“使能”,更有趣的事,今天华为在福州召开合作伙伴大会,与阿里云遥相呼应,又升级了一个新口号——“Huawei Inside”,这更像是在隔空喊话。
不管是当年菊厂的“被集成”,还是现在今天阿里的“被集成”,又或是“xxx Inside”,都是大公司的“朋友圈”玩法。
他们希望用更开放的心态、更低的姿态去“广结善缘”,团结价值链上的所有玩家,形成更有竞争力的“朋友圈”。
无论踩了几年坑的菊厂,还是刚入坑的阿里云,“被集成”的路都还很长。这件事,做得好叫“赋能”,做的不好,叫“绑架”
今天圈里讨论最多的,莫过于上面这个“云总代”,阿里云宣布神州数码和伟仕佳杰成为“全国总经销商”。
在传统ICT领域,“总代”很常见,承担了资金和物流两大职能,借助庞大的渠道网络,还可以产生一定比例的“渠道自主产单”。年底还能压压货,冲冲业绩。
但在公有云领域,“总代”很鲜见,不知道具体职能该如何定义,在阿里云的官网上,将合作伙伴分为4种类型:①分销合作伙伴②SI合作伙伴③ISV合作伙伴④咨询合作伙伴。
参考全球公有云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灯塔云”,合作伙伴体系就相对简单,只分为两大类:①ATP:技术合作伙伴②ACP:咨询合作伙伴。
灯塔云并没有什么分销、SI,更没有总代。也许在“灯塔云”的眼里,云产品技术含量高,是不能被简单“分销”或者“总代”的。
那么,阿里云的“总代”会覆盖哪一类市场呢?会把“区分”和“SI”都覆盖掉吗?后续应该会有更多的合作细节爆出。
再去看看神码官网上的云业务,签了各种云的各种代理。作为阿里云总代,神码未来如何开展业务,如何平衡各个云商的关系?
神码自家的“云生态”
也可能是我多虑了,当年神码左手思科、右手Juniper、肩扛华为、怀揣Polycom,不也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总代”是卖盒子公司沿用多年的打法,或许阿里云摸爬滚打了十年,发现要想做好中国的2B市场,“卖盒子”公司们那些玩渠道的套路,还是必须要补上的。
于是,传统ICT和云计算,在渠道路线上,殊途同归了。
来源:千里沙注册商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