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引擎的确是改变人类知识获取能力的一场革命。因此,传统中文搜索引擎的“衰落”,看起来就像是历史在开悲伤的倒车。
我觉得这里首先有一个心态,像我们这样上网、从业有一定年份的人,有时候不免会怀念起互联网“刚刚开始”时的时光,比如二十年前……然后会觉得今天的一切为什么会这么糟糕。但互联网真的变糟了吗?
我的理论是,人们消费信息和内容的水准可能并没有下降,只是互联网更接近真实世界了。
如果我们心平气和地来想这个问题,“主动寻找信息”,本来也只是在人类消费信息和内容的诸多形式中,占比很小的一部分。而以“搜索框”为代表的传统搜索引擎,又只能满足一小部分的“主动寻找信息”的场景。
我们今天看到的“投喂”形态,它只是另外一种获取信息的形式。
移动互联网真正意义上普及了互联网。2010年的CNNIC报告中,中国“网民”数量4.6亿,日均上网2.6小时。今年的CNNIC报告,“网民”数量已经到了8.3亿,而手机几乎醒着的时间都在线……互联网更接近真实世界了,就会更反应真实世界中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以前,互联网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你可能只有想起来要去“找”什么东西,才会打开电脑去上网;今天,你有更多的无聊时间需要通过互联网“告诉你点什么”来度过。传统搜索引擎满足的那一小部分“找”东西的需求,哪怕实际上还在增长,它在互联网的使用场景中占的比例也会越来越低。
再换个角度来说,以前上网的人较少,也是受教育程度相对较好的一群人;现在每个人都能上网了,假如对信息和内容的获取能力有高低之分,今天互联网用户作为一个整体,对信息和内容的需求水准下降,也是合理的。
今天,专业人员当然仍然可以通过搜索去寻找,只是被淹没在更多的人群中,更难被看见了。对于以前没有条件获取更多信息和内容的人来说,哪怕今天的获取能力也相对还是较低,仍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互联网的“去精英化”是有益的、合理的,只是它造成了开历史倒车的错觉。
不合理的是什么?互联网公司只看到了整体的“下沉”,而忽视了对更高质量的信息和内容的需求仍然存在,也忽略了对这些需求的服务,这不是合理的。商业社会并不意味着要迎合最广泛的用户才能赚钱,至少这个星球上最赚钱的公司之一Apple就不是这么做的。选择点击率和传阅率、选择“下沉”,是我们的惯性,但并没有人规定一定要这么做。
相当多的从业者没有理解有一部分人对主动获取信息的需要,对信息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品质感的需要。他们正是一群被“下沉时代”裹挟,只能看见最广泛的大众、在意点击率等等短期指标的从业者。但你如果非要说这有什么罪过,这是甘于平庸的罪过,甘于去迎合大多数人——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需求的平庸。这并不是一个对价值观的评价,是对业务能力的评价。
事实上我想我的大部分观点和曹政老师是一致的。只是阅读原文有一种感受,似乎作为一个信息消费者的个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没有什么可以做的,只能任由摆布,看着它的沉沦。
不是这样的。
我想,首先还是要更准确地归因。不要将所有的原因都归咎于外部因素,既不是将锅甩给百度,也不是甩给巨头们,更不是归咎于所谓的中国特色——信息孤岛化并不是中国互联网的独有特征,Google也面对一样的问题;“投喂”也不是中国互联网的独有特征,Google的移动版首页,最近也随百度后尘,改成了“信息流”。这些不是为了悲观地表示“国外也很糟”,而只有准确理解其中的合理性,才能有建设性;理解“为什么”,才有机会做出有效的改变。
如果要更悲观一点——任何一个时代,接受投喂的人都是大多数。会向上看、会选择自己要往哪里去的人,始终都是少数。任何一个时代都是这样的,这和工具、媒介无关。看电视,就是接受投喂;只看官方电视台的七点钟的新闻节目,也是接受投喂……你看,这件事情几十年、几百年来其实都没有什么变化。
但在哪怕在非常黑暗的年代,也仍然有许多独立思考的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今天,远远没有到那样的年代。只要你想去获取更好的内容和信息,始终有无数的渠道可以让你这么去做。这并不受巨头们的行为的影响。
哪怕那个中文搜索引擎死了。
还是一样,不是为了悲观而悲观,而是只有你理解现实、理解现实残酷的合理性,你才有机会做出改变。如果认为决定因素在外部,那才是真正的无力。而事实上,哪怕你失去了所有,唯一能控制的最后一个东西,恐怕就是你的大脑了。
内容生态的形态是由每一个人决定的。所以我觉得,也没有什么要抱怨的。如果你是一个有这样追求的人,不要灰心,不要放弃,不要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痛苦,那就好了。继续坚持,鼓励那些你认为好的内容,向身边的人推荐。
这样子一点一点,好的内容和信息才会得到传播,落地生根,给我们的将来留下一个更好一点点的生态。
作者:王俊煜 来源:猫窝
暂无评论内容